黄小平《智慧讲堂》连载(11)
2025-11-03 08:29:14
  • 0
  • 0
  • 0

《智慧讲堂》为“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的第19部文集,是其小品文“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中的讲座传播体系(“讲”),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被称为一本让人越读越聪明的书。

第一讲、辩证智慧

作者:黄小平

49、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

人活着,离不开吃米,离不开用粮食维系生命。作家巴金曾说: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在巴金看来,让我们活着的,维系我们生命的,不只是米之类的粮食,一定还有着其它因素。什么因素呢?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灵魂,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人除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米是物质,所以我们除了吃米,除了享受物质的馈赠、用物质来维系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得品茶赏月,听小挢流水,看花开花落,用精神世界的丰盈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而人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物欲,一些人对物质的疯狂掠夺,而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人不是动物,人除了吃米之外,除了吃下物质的粮食之外,还得吸纳另一种粮食,那就是精神的粮食,否则,人就会因缺少精神粮食的滋养,活成一堆皮肉、一种动物,而并非作为“人”而活着。

50、当出头鸟,未必就挨枪打

爷爷比较保守,经常给父亲提起的一句话就是“枪打出头鸟”,提醒父亲凡事莫出头,莫显山露水、高调显摆。爷爷说这句话的时候,每次我都在场,我想,爷爷明面上是提醒父亲,实则是在提醒年轻气盛的我。

一次,爷爷又提起这句话时,父亲回了一句:枪打出头鸟,打的也是那些飞不高的鸟。

父亲的话音刚落,我就觉得这句话不一般,瞬间在我心里升起一道哲理的光芒:是啊,如果你是一只高飞的鸟,就不怕“枪打出头鸟”了,因为别人就是用枪打你,那射出的子弹也够不着你,不能伤你皮毛。

父亲这句话给我的启示便是:要做一只出头鸟,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本领,本领高了,“飞”得高了,就不怕别人用枪打了。看来,当出头鸟,未必就挨枪打,挨枪打的,始终是那些怎么飞也飞不高的鸟。

再看拔尖的“尖”字,它的下部结构是一个“大”字,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拔尖,要想出头,要想出类拔萃,就得先强“大”自己的基础、能力和本领。想不到,父亲这句话的语意,竟在“尖”字上找到了注脚。

51、不怕水,你得会水

《庄子•达生》里说到这样一个故事。颜回曾坐船过河,见摆渡人驾船技术娴熟,便问,驾船能学吗?摆渡人说,能呀,如果你会游泳,很快就能学会,如果你会潜水,根本不用学就能熟练地驾船。事后,颜回就这件事请教孔子,孔子说,一个人会游泳会潜水,也就不怕水呀。

船在水上,要在水上学会驾船,就得不怕水,只有放下对水的恐惧,才能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地学习驾船,学起来自然也就容易。也许,这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吧。

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样本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无畏。如果刚一开始,就怕这怕那,畏手畏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怎么可能学好呢?心有挂碍,也就不能专注一心,而专注,对学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不怕水,你得会水,你得有会游泳、会潜水的能力。无畏,不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懵懂无知,而是对自己能力深切的自知和自信,艺高才能人胆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不只是空有一腔无畏的气概,而是兼有着一身伏虎的本领。

52、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要看你怎样看

《世说新语•夙慧》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元帝时,元帝问他才刚几岁的儿子明帝,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说,太阳远,因为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里来。第二天,元帝为了炫耀儿子明帝的聪明,当着群臣的面又问儿子,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可这次明帝却回答说,长安远。元帝不悦,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一天一变?明帝说,因为太阳看得见,而长安看不见。

元帝前后问了同一个问题,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可明帝的回答,答案却前后相反,但你能说明帝的回答有哪一次是错的吗?

同一个问题,前后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呢?那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明帝前一天是从腿脚“走到”的角度来判断距离的远近,而第二天是从眼睛“看到”的角度来辨别距离的远近。怪不得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在《题西林壁》中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诗中所写是谓苏轼的亲身体验:自己站立的位置不同,所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就不同。

所以,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学会多角度地去看问题,多角度地去看这个世界,可以开阔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拥有辩证的眼光,辩证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世界,而辩证的世界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

53、一部筷子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智慧史

一双筷子,两根木棒,来于自然,取于自然,正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

一日三餐,中国人都离不开筷子,在中国人心里,筷子是论“双”的,不是论“根”的,只有一“双”筷子,才是一个整体,一“根”筷子,与没有筷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用一双筷子夹菜,如果做不到相互配合,各自为政,一双筷子与一根筷子,也并没有什么两样。

一把筷子,确实不易折断,但用来夹菜,就不适合了。用,要用得其所,用到该用的地方,如果使用不当,再多的筷子,也等于零。

根据筷子的多寡,可分为一根筷子、一双筷子和一把筷子,而平时人们进餐为什么不用一支筷子或一把筷子,而是用一双筷子呢?那是因为一支筷子单打独斗,不好用;而一把筷子窝在一起,都耗着,出工不出力,无法用;只有一双筷子,相互配合,你帮衬我,我帮衬你,才用的得心应手。

筷子是直的,才好夹菜,如果筷子是弯的,就夹不起菜了。所以,做人要正直,才能为人所用。

用筷子,我们总以为生来就会的。其实,很小的时候,我们是不会用筷子的,后来是父母和亲人手把手把我们教会的。一个人的技能,哪怕是像“用筷子”这种最基本的技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获得的。

一根笔直的筷子,把它的一半放入水中,我们看到,这根笔直的筷子立即变成歪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水折射了光的缘故。生活中,我们常会出现把人看“歪”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我们总喜欢通过像“水”一样的媒介,比如通过别人的谈论、品评和感受来“折射”一个人。这样,又怎么不会把人看歪呢?

进食时,我们得拿起筷子,最后,我们还得放下筷子。有时,面对美食,我们很难放得下筷子,但再难,最后我们还得放下它,否则,便会撑死。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因放不下手中的“筷子”,放不下手中的权力、金钱和美色,而活活地给“撑死”啊!

尽管筷子造型各异,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一端是方的,一端是圆的,哪端方哪端圆呢?即上方下圆,也就是人握在手里的一端是方的,夹菜的一端是圆的。为什么筷子都是这样一个特征,为什么不可以一方到底或一圆到底呢?

若筷子一方到底,虽说方正的筷子握在手里容易把控,便于人们手持筷子,但筷子下端也是方的,有棱有角,棱角会互相抵触、阻隔,夹菜就不方便了,就像一个有方无圆的人行事容易受阻。

若筷子一圆到底,人握在手里就会因圆滑而难以把持,再说一圆到底的筷子搁在桌上,不稳固,容易滚动,而滚落到桌下,就像一个有圆无方的人做人容易失足。

筷子的上端,是方便人握在手里,是在为人;筷子的下端,是方便夹菜,是在行事。所以,为人要方,得方正;行事要圆,得圆通;而且,方的一端永远在上端,在上位,颠倒不得。(摘自黄小平《智慧讲堂》,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黄小平,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16000余篇,已出版文集19部(纸质书14部,电子书5部),其小品文已经形成“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或播报,共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转载9000余篇次,选录各类文选文集100多种,众多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哲学家的思考》编入全国高级技校语文教材,并选入《大学语文》;《童心的天堂》编入全国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类文阅读;《生存之道》编入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画出快乐》编入上海市朗诵水平等级考试指定考试作品等。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另外,作者对公考面试也深有研究,已出版公考面试辅导专集《面试面对面》《公考面试100题》等。作者微信号:huangxp65​​​​​​​​​​​​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