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讲堂》为“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的第19部文集,是其小品文“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中的讲座传播体系(“讲”),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被称为一本让人越读越聪明的书。
第一讲、辩证智慧
作者:黄小平
33、多掌握一门技能不是坏事
两栖动物,是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脊椎动物。诸如青蛙、乌龟、河马等等都是两栖动物。
既有在陆上的生存能力,又有在水中的生存能力,有的两栖动物虽说这两种能力都不出众,只是一般化,但在关键时候,却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河马,陆上没有老虎狮子强大,在遇遇撕杀时,便把它们引到水中而战胜它们;又比如在水中河马没有鳄鱼厉害,便把鳄鱼引到岸上再进行搏杀,从而打败鳄鱼。
河马正是因为是两栖动物,具备了在陆上和水中两种生存能力,才能根据不同敌手,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环境,在两种能力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而战胜比自己更强大的敌手。
技多不压身。多学一门手艺,多掌握一门技能,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人多才多艺,就像两栖动物具备“两栖”生存能力,会有更多的生活选择,拥有更广大的生存空间,为人生赢得更多成功和出彩的机会。
34、做事要有为但不妄为
关于做事,需要把握两点,做好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为而不妄为。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还需要我们有坚守事物的定力和决心,该做的事义无反顾,不该做的事不为所动。
做好该做的事,那是发展自己,是为有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人是通过做事、通过实践锻炼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同时,是通过做事来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提升人生价值的。
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那是保护自己,是为不妄为。做事要有边界和底线,要给自己划出雷区,不该做的事不越雷池一步。这看似一种约束,束缚了做事的手脚,实则是一种保护,保护自己做该做的事的权力和自由,去更好地做好该做的事。有多少人因把持不住自己,踩了红线,越了底线,触碰了雷区,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为而不妄为,在做事中发展自己、保护自己,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保护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中如果不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终将是一场空、一场灾祸。
35、并非所有的结果都要等到尘埃落定
进行射击,子弹能否击中目标,并非要等到子弹出膛或等到射程的终点,而是射击者在扣动扳机的那个瞬间就已经注定。
射击时,射击者瞄准目标的专注,心系一处的定力,扣动扳机的沉着果断,就已经注定了子弹的走向,注定了子弹能否击中目标。
做一件事,并非要等到尘埃落定,等到事情结束才有了结果,而是在事情开始时就往往注定了结果,因为从事情一开始,干事者干事的态度和行动就预知了结果。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一个人婴儿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小时候的样子,从一个人小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老了时候的样子。一个人的情趣、性格和习惯一旦形成,就已经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人生的成败。
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天预示着明天,现在预示着未来,把握当下,做好开局,余下的,便是水到渠成。
36、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都不是你的
房子、车子、金银、珠宝等等,这些物质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
物质的东西拥有得再多,也是暂时的,一场变故,一次意外,随时都可以从你的身上拿走。
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都不是你的,都是身外之物,随时都可以更换主人。
有身外之物,必有身内之物,有从自己身上取不走的东西,有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什么样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呢?你学到的知识,你的学问,你的思想和智慧,你的道德和良知,这些东西一旦拥有,谁也拿不走,会随你一生。
由此看来,能随你一生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不要去做物质的奴隶,而是去做精神的主人。物质的东西拥有得再多,也是临时代管,只有内心的丰盈和充实,精神的富足和高贵,才属于自己,才属于自己一生的财富。
37、强大不是不受伤,而是百炼成钢
二战中,盟军的战机损失惨重,为了查明原因,进行改进,提高战机在战场中的生还能力,军方组织人员进行研究。结果从飞回的战机中发现,中弹最多的部位是机翼,于是研究得出结论,战机最脆弱的部位是机翼,应该对机翼进行加固和改进。
还好,有人对此结论提出了异议,说机翼中弹那么严重还能飞回来,正说明机翼扛得住打击,是一种强大的表现,所以研究方向不应该放在这些生还的战机上,而应该放在战场中坠毁的战机上。从坠毁的战机上,研究人员发现,都是机头和机尾中弹,也就是说,战机只有机头或机尾一中弹,就几乎没有了生还的能力,因此,战机脆弱的部分,经不起打击的地方,不是机翼,而是机头和机尾。正是这个正确的结论,使盟军有针对性地对战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战机的战斗能力和生存能力。
何谓强大,强大不是不会遭受打击,而是经得住打击,扛得住打击,是抗打击能力强,哪怕是生命的翅膀被打击得千疮百孔,也不坠青云之志,也要翱翔九天云宵。只有脆弱才经不起打击,才会在打击中一击就毁。
我们仰望太阳,不是太阳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又能重新升起。强大的生命力,只会在命运的锤打中走向坚强,就如铁在反复的锤打中,变成了更坚硬的钢。
38、若聪明是浪花,智慧便是潜流
聪明一词,聪,指耳朵灵敏,听得清楚,明,指眼睛明亮,看得明白。由于聪明的人听得清、看得明,所以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才思维敏捷、反应灵活。
提起聪明,让人很容易想到另一词“智慧”,认为聪明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聪明。其实不然,智慧的人,看上去不是“巧”,而是“拙”,显得木讷,甚至呆若木鸡,这与聪明的机敏迥然不同。
聪明的耳聪目明,是听觉和视觉,是感官上的一种反应,主要还是肉体上的一种感觉,还不是心灵上的一种感悟。智慧则不同,它生于内心,是心灵上的想到和悟到,是从内生发出来的,不像聪明,是从外感应而来的。
拿水来作比的话,聪明是表面喧闹的浪花,美则美矣,但缺少一伤内敛和沉静,而智慧是深层的潜流,不张扬、不喧哗,默默前行,有着自己深沉的力量,有着自己前行的方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如若过于依赖聪明,表层的聪明就会屏蔽掉深层的智慧。但智慧的人一定聪明,虽说一些智慧的人从表面看上去,与智慧不沾边,但其内心始终是明亮的,对外在的一切有如洞若观火,心知肚明,只是大智若遇,不说、不点破而已。
聪明的人如何才能成为智慧的人,关键还是在耳聪目明上: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一个人若能听到心声、透视心灵,便是一个智慧的人。(摘自黄小平《智慧讲堂》,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黄小平,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16000余篇,已出版文集19部(纸质书14部,电子书5部),其小品文已经形成“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或播报,共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转载9000余篇次,选录各类文选文集100多种,众多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哲学家的思考》编入全国高级技校语文教材,并选入《大学语文》;《童心的天堂》编入全国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类文阅读;《生存之道》编入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画出快乐》编入上海市朗诵水平等级考试指定考试作品等。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另外,作者对公考面试也深有研究,已出版公考面试辅导专集《面试面对面》《公考面试100题》等。作者微信号:huangxp65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