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训练
2024-05-08 05:30:24
  • 0
  • 0
  • 0

教育不是训练

文/黄小平

在动物园,若管理员要训练猴子坐在椅子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鞭子抽打,逼猴子坐在椅子上,这叫惩罚式训练;一种方式是用香蕉做诱饵,只要猴子坐在椅子上,就奖它一只香蕉,这叫奖赏式训练。

现在很多人把训练猴子的方式用在了教育上,错把训练当成了教育。教育不是训练,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是逼孩子去做,也不是诱孩子去做,而是让孩子自愿去做,让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成为一种自觉。

训练也许能立竿见影,很快见到效果,但教育却能浸润人心,惠及一生。

关于教育,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说到教育,再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闲来无事,养了一只猫。商人对猫十分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他都要用勺子把鱼汤喂给猫吃。可每次商人给猫喂鱼汤时,猫都要挣扎着反抗一番。于是商人得出猫不喜欢喝鱼汤的结论。可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把鱼汤碰倒洒了一地时,猫却迅速跑过来舔食起来,这时商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猫是喜欢喝鱼汤的,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地喂着喝。

第二个故事说的还是一位商人,一天他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起几颗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腰捡起几颗小石子。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晶亮的宝石!也正是这些宝石,使商人立即后悔起来:昨晚怎么没有多捡些呢?

这两个故事似乎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在教育别人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却常常犯着类似的错误。

不是吗?在我们教育别人时,总是强迫别人如何去做,总是把知识的“鱼汤”强行灌输给别人,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对本来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厌恶和反感。

不是吗?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不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懂得多捡些知识的“小石子”,等长大成人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于是便后悔起来。

说了这么多,哪到底什么是教育呢?一位教育家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教育又起什么作用、开设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教育家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关键落脚在定义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字眼上。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的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把教育家下的定义和刘向说的话综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白了: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在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有形的修行和教养了。(黄小平小品文)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